上一篇介紹了當年很紅的Eye In The Sky這首歌,這回來介紹一下樂團和他們的專輯吧。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活躍於70年代中期及80年代,
他們的音樂實驗性強,營造氣氛的功力一流,雖被歸類在前衛搖滾,
但多數有人聲演唱部分的曲子旋律也十分流暢,節奏輕快,
對一般主流大眾來說,並不算難入耳,
因此這當中有非常多的暢銷專輯和單曲,下面的內容會提到一些。


樂團成員是:

(圖左) Eric Woolfson - keyboards, vocals, executive production  
           詞曲創作家,他們的暢銷曲很多是他寫的。 
           同時也是暢銷曲"Time", "Don't Answer Me" 、 "Eye in the Sky"的主唱。
(圖右) Alan Parsons  - keyboards, acoustic guitar, vocoder, vocal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樂團的發起人兼靈魂人物,錄音工程師出身。
兩人都擅長keyboards,也都會創作,理念又相近,可說一拍即合。


這二位是固定班底,但專輯經常邀請其他多位歌手和樂手來客串,
很像是每個project都找些朋友一起來做實驗同樂的感覺。

先說Alan Parsons吧,畢竟樂團以他為名,也是他主導音樂的走向。

Parsons從18歲開始擔任錄音助理,曾參與過多張經典專輯的錄製工作,
像是The Beatles的Abby Road和Let It Be,
讓他成為錄音界大師的成名作則是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



這張專輯,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了!只能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在當年算是手法相當新的一張專輯,
無論是詞曲、編曲、錄音、影像、舞台效果,都充滿創新的精神,
引領一股風潮,也對許多樂團和音樂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Parsons本人也因此成了樂壇的重量級人物...

隨後他著手成立自己的樂團,但說樂團... 其實說是個組合更恰當,
他找來了當時擔任鋼琴師兼創作人的Eric Woolfson一起合作,
把他的錄音製作長才和Woolfson的詞曲創作能力做了完美的結合,
除了他倆之外並沒有固定合作的成員,就像是一個一個獨立的project;
而在1976年,發行了兩人的第一張心血結晶:【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靈異傳奇
合作的十幾年間,一共發行了十張專輯,(不包含EP、精選和live)
如下:

  •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1976) 靈異傳奇

    以著名的懸疑小說作家兼詩人愛倫坡(Edgar Alan Poe)的作品為主題

    這張專輯是我蠻喜歡的一張,雖然商業成就沒有後來的幾張高,
    但原創性和藝術性依然使它成為值得收藏的作品。
  • I Robot   (1977) 

    以科幻大師Isaac Asimov的小說為名,創作出一種所謂科幻搖滾史詩的作品。
    知名單曲有I wouldn't want to be like you和Don't let it show...等。
    Asimov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電影"機械公敵",2005年上映,由Will Smith主演,應該有比較多人知道吧!
  • Pyramid (1978)  金字塔

    探討金字塔的神秘力量,在搖滾樂中注入異國地方音樂的元素。
    刻意加入中東音樂的音階,骨子裡還是非常APP(The Alan Parsons Project)式的。
    不過... 純個人喜好啦,我不是很喜歡這張的音樂。
  • Eve (1979) 

    以女性,以及她們對男性產生的影響為專輯主軸。
    這張我比較沒那麼常聽。
  • The Turn of a Friendly Card (1980) 王牌對決

    專輯以賭城蒙地卡羅為場景,以賭局來隱喻人生。
    據說錄製專輯當時二人都住在蒙地卡羅附近,沒事會去賭個幾把,
    還經常到賭場採集現場的聲響,作為專輯中的音效。
    暢銷曲包含專輯同名單曲The Turn of A Friendly Card、Game People Play、
    以及至今聽來仍覺得感動的Time...
    這是我最早認識APP的一張專輯,雖是考古的狀態下聽到的,未能恭逢其盛,
    但遲到總比缺席好,至少讓我認識了他們的音樂。

    The Turn of a Friendly Card
     

    Games People Play
     

    Time
  • Eye in the Sky (1982) 

    這應該是他們最暢銷的專輯了,在專輯榜上的排名也最高,
    擁有他們在商業市場上最成功的單曲Eye in The Sky,以及另一首Old and Wise,
    小時候喜歡這首歌帶著淡淡憂傷的旋律和曲子最末的Sax solo,不是那麼能體會歌詞的意涵,
    多年後重新聆聽,心境不同,感受也完全不同了....

    Old and Wise
     
  • Ammonia Avenue (1984) 

    據說是Woolfson某次參觀一家化學工廠產生的靈感,
    抵達當地時映入眼簾的是綿延數哩的管子,沒看到人、也沒有一棵樹,
    於是開始以科學高度發展後對人類互動所產生的影響為創作主題。
    暢銷曲:Don't Answer Me
  • Vulture Culture (1985) 

    這是APP在台灣賣得最好的一張專輯,Sooner or Later是最紅的一首。
    如果我沒記錯,也大約是1985這一年,台灣才開始看得到國外的MV吧?
    MV對音樂的銷售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張賣得比前幾張好,我猜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Sooner or Later
     
  • Stereotomy (1985)  神氣活現

    這張靈感來源同樣是愛倫坡的小說,
    官方文案上說「以謀殺懸案不同角度的破案線索,反應事物多變的真實面貌」,
    stereotomy這個字也正是取自他的作品。
    所以....... 專輯中文名稱翻譯成神氣活現,是怎麼回事啊?!
  • Gaudi (1987)  高第

    以西班牙建築奇才高第與其作品為專輯主題。
    這張我不太熟,改天細聽之後再補充好了。



    在這十張專輯之後,兩人便結束了合作關係,
    Eric Woolfson的第一個音樂劇創作Freudiana,原本計畫作為The Alan Parsons Project第十一張專輯的主題,
    不過因緣際會之下,他轉而與Brian Brolly合作,
    Brolly是百老匯音樂大師安德魯洛依韋伯的合作伙伴,曾聯手製作舉世知名的劇碼Cats,
    Woolfson從此成為音樂劇的創作家 並兼任音樂經紀人,Alan Parsons則依舊活躍於流行樂壇。
    後來他以個人的名義又發行多張專輯,也包含Freudiana,但原創者Woolfson並沒有參與製作過程。

    歷經數十年,當初前衛的音色和音效,其實也聽得出有歷史了,
    然而動人的詞曲,和依舊清晰可辨的企圖心,還是讓他們成了流行音樂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一......


     喔,補充一下,說到前衛搖滾,這種類型的音樂專輯,第一首歌多半是演奏曲,
    之後才進入有人聲演唱的歌曲部分,專輯中段則多半還會有一首演奏曲,類似電影起承轉合的結構;
    而The Alan Parsons Project也是如此。

    有時演奏曲和歌唱曲在編曲上會二合一,聽起來像是有很長的一段前奏,但卻是不同的曲目,
    比方說,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專輯前兩首:A Dream Within A Dream和The Raven連在一起。
    "I Robot "專輯的I Robot和I Wouldn't Want to Be Like You連在一起。
    "Pyramid"專輯的Voyager、What Goes Up連在一起。
    "Eye In The Sky "專輯的Sirius、Eye In The Sky連在一起。

    然而精選集中通常只會保留歌曲的部分,像是收錄Eye in The Sky,卻聽不到Sirius,
    但兩首一起聽的感覺,會更完整! 這就需要買專輯才聽得到了。Live演出也幾乎都是完整版。
    大家不妨聽聽看!

    這裡放一首,經典的Siruis+Eye In The Sky,作為這篇讓我死不少腦細胞的文章ending~



    by ♪ Harmony  

    ● 相關文章:

    -- 懷念的80年代音樂 :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 Eye In The Sky

    -- 80's 最後一次寫APP :三首詞意深遠的老歌 Old and Wise /Time /The Turn of A Friendly Car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mon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